上一页 | 1 |
/1页
go

主题:当今男子,三十宜婚却三十难立

发表于2007-09-10
最近发布的《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女性眼中最理想的男性结婚年龄(即宜婚年龄)推迟至31岁,而女性的结婚机会从25岁起逐年递减……

  

说实话,面对这份报告,我又喜又悲。喜的是,男性宜婚的推迟似乎符合我个人的判断。因为社会竞争越来越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许多男性在30岁之前大抵是没有“结婚资格”的;悲的是,这个宜婚年龄是“女性眼中最理想的”,而这一点,不仅说明年轻女性对男性成熟度的不信任,而且间接地,我也从中看到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感正在不断强化。但在常识里,我们却早已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中国女性越来越倾向于寻找比她成熟很多的男性,而“大龄女青年找对象”的问题也越来越需要全社会的关怀。

  

这似乎有悖于当年上帝对亚当、夏娃的绝妙设计,因为这样不平等的事实总是显示了一种男人的优越和特权,而女性,绝大多数时候都习惯于担当弱者的社会角色,除了母系社会。

  

为什么会这样?这份报告的内容是否已经足够说明当今中国社会男权倾向被逐步强化的“历史趋势”?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妇女是否再也无力或不愿去“撑起半边天”了呢?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男婚女嫁的历史总体看是一部社会文明进步史,可实际上,它也是一部两大性别的斗争史,来自“金星”的她和“火星”的他无论在心理行为特征,还是在社会地位变迁方面,都有着讲不完的“星球碰撞”故事。而适婚或者宜婚年龄,只是这部斗争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如此,便有了母系社会女性主宰男人的族规,有了封建奴隶社会中三四十岁大男人娶个十二三岁“小媳妇”乃是“大喜”的历史记载,也便有了如今“82杨翁娶28翁姑”虽遭一定诟病但却被社会和法律承认的现实。

  

但是,在除母系社会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男人都占据着男女关系的主导权。其中有天然性别决定的成分,有男女分工不同的成分,可更多的,是社会制度、民风乡俗等等强化了这种天然差异,乃至于成见越来越深,角色自我认定越来越“认命”,最终导致了男权至上的盛行。直至今天,西方国家男女劳动者在工薪报酬的差距依然在用事实嘲笑着“女士优先”的“绅士作为”。说白了,因为女性是弱者,所以暂时让你“优先”一下。

  

由这一点而言,中国自倡导“妇女撑起半边天”以来,做得比西方要好。至今,中国妇女的工薪收入依然和男性劳动者同工同酬,可以说既是中国的一大骄傲,同时也是中国女性拥有空前自豪感的历史来由。体育场上的“阴盛阳衰”虽不能说与此直接相关,但有关联却是一定的。

  

但是,正因如此,中国女性所承担的责任大大超出了历史上任何时间,乃至发展到社会变迁剧烈、社会信仰失落的今天,中国女性已经感觉到了一种不堪重负的历史沉重感。而藉此时机,总体上仍处于强势的中国男性借着财富的力量再度优越起来,而女性也正好借机回归“小女人”的传统角色,开始了疲惫之旅后的休养生息。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堕落,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总之,当今社会出现的宜婚年龄推后、女性结婚机会随年龄递减等等,都不过是中国社会转轨大势下的人性缩影,即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男女性别大战中,男性又开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且,从该报告提供的2006年到2007年数据的突变来看,这一趋势还在提速强化中。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女性的地位有了多大下降,因为这一趋势中的另一面也需要我们关注,那便是,在当今中国,不论男女,他们对男女性别关系的选择多样化也自由化了。否则,便不会有那么多未婚同居、非婚同居和一夜情了……

  

总之,这是一个财富和资本开始说话的时代,女性眼里宜婚年龄的提升折射的不仅仅是她们对男性成熟度的重视,更能折射出的,是她们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务实”——少些公平,少些负担,不当“半边天”,那又如何?

  

社会竞争越来越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许多男性在30岁之前大抵是没有“结婚资格”的。中国女性越来越倾向于寻找比她成熟很多的男性,而“大龄女青年找对象”的问题也越来越需要全社会的关怀。
发表于2007-09-10
发表于2007-09-11
发表于2009-09-19
帮顶下
发表于2010-09-16
发表于2010-10-06
发表于2011-01-03

男人吗  就是难   

上一页 | 1 |
/1页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