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洋味”楼盘大行其道 中国“千楼一面”日趋严重

发表于2006-12-11
湖南长沙市人民东路某“国际”小区为标榜其“欧美”风格,竟然在大门前栽种了12棵塑料制成的假海枣树,完全背离了生态绿化的宗旨,陷入了惟景观论的死胡同。

建筑美学中,美可以分很多种:大气磅礴是美,小桥流水也是美;异域风情可以营造奢华美,中国民俗也可以成就古典美。但是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开发商片面追求“欧美”风情,借此“提升楼盘的档次”,从而造成城市楼盘名称“雾里看花”和景观营造“千楼一面”的局面,失去了中国的传统建筑特色。 

楼盘命名“洋味”十足 

记者日前走访了长沙、武汉、成都等大城市的部分新建楼盘,发现“欧美化”风潮在这些楼盘极为盛行。首先是楼盘命名“洋气”十足,诸如长沙的“圣爵菲斯”、“托斯卡纳”、“巴黎香榭”,武汉的“蕾丹妮公寓”、“纽宾凯新时代国际公寓”,成都的“米兰香洲”、“新里·派克公馆”等。 

事实上,房屋建筑除了使用功能外,还是文化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其中固然可以借鉴、吸收他人的长处,但绝不是用个洋名那么简单的模仿。楼盘起洋名之风是开发商追逐商业利润的一股歪风。如果任由这种歪风蔓延,不仅会加重房地产开发领域的混乱,而且会深刻影响城市下一代人的文化坐标。 

景观营造“水土不服” 

种植模纹草坪,迷恋热带海滨植物更是早已成为各地楼盘竞争的“杀手锏”。依照规划设计,长沙岳麓区某楼盘的绿化率要达到42%,但是该楼盘的绿化仅仅限于种植模纹草坪和密集的小树。记者看到,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骤降导致小草枯萎,枯黄的草坪不仅没有达到营造生态环境的目的,还浪费了资源。 

另外,豪华水景园林也是一大通病。很多开发商误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越来越多的楼盘都追求豪华水景园林来吸引客户。它们都是采取机械式循环,使用钢筋混凝土湖底。这种做法浪费大量水资源和资金,而且小型人工湖的水在循环中被污染,变浑变臭,根本起不到美化居住环境的目的。 

建筑专家呼吁“新中式风格”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教授说,我国楼盘的“欧美化”是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植物无法模仿;二、引入了楼盘的欧美风格,无法引入国外的生活方式,导致文化与形式上产生冲突;三、一味模仿是文化自信心不足的表现,也是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地域特征的传承不够的体现。 

魏春雨认为,大城市的房地产发展很快,人居环境已经提升到和谐社会的层面。“和谐”就是楼盘的设计要与地域环境、本土文化及自然气候相结合。中国城市有自身的文化特征,要把这种风格和当地的文化、地域、自然条件有机地“嫁接”,而不是肤浅地“克隆”,要防止这种风格变成泛概念,防止它符号化。(明星 肖婷婷) 

相关链接:楼盘生造“洋名”百姓如坠雾中

“圣地维拉、圣塔路斯、帕缇欧香、欧泊圣堡、维诗凯亚……”如果不事先说明,你能想到这一连串弥漫着欧洲气息的词儿是本市在售楼盘的名称吗?

开发商对消费群很自信

根据各开发商销售人员的介绍,这些中高档楼盘面向的消费群体年龄大多在25至40岁之间,有着较高的稳定收入,或是来自港澳台地区,或是海外归来,或是外籍人士,他们非常容易接受新鲜概念。

逾八成消费者不明其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消费者对于一些楼盘的“特别名称”并不买账。“80%以上的消费者经过解释后,才明白楼盘名称的意思。”一位销售代表向记者坦言。

房产物业名称也须规范

上海房地产协会主任黄铭指出,根据《地名管理条例》,房产物业名称不应使用地名、国名、有损国格和有辱人格的名称,且如果开发商在名称使用上出现抄袭或伪造,则不能申请专利。

房地产“造词”引发争论

社会学家:对民族文化不自信才“起洋名”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俊认为,开发商自创欧化词作为房产名称叫卖“欧式”风格,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部分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文化人士:消费观念“作祟”房产名称

著名出版人洪晃认为,开发商选用一些玄乎的名称宣传房产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其背后必定是有消费观念的市场支撑。消费者中“欧化”以及“房产彰显身份”的观念是开发商起名的最大动机。
发表于2006-12-16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