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专家教你如何做投资决策

发表于2008-05-29
“根据‘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在市场竞争中,不会长期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4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研究员袁增霆在恒生银行举办的个人理财投资研讨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由于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频频出现零收益,加强投资者教育成为当务之急,袁增霆当天对投资市场和投资行为作了充分解读。

袁增霆表示,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前需要先了解“投资决策流程”。他说,首先要对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查和分析。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他们获取银行信息的渠道无疑非常有限。因此,如果对产品的收益十分看重,显然要求助于专家的指导。这主要在三个方面的求解。一是带有私募性质的银行理财业绩;二是市场同类型产品的比较;三是对市场相关产品的比较。通过专家在此三个方面的指导,得以完全理解理财产品的内容细节,接下来再为最终决策作决断。

袁增霆同时指出,投资者应从简单、安全理财产品投资入手,从而不断积累对个人理财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财技能。

袁增霆揭示,2007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的历史表现时指出,银行理财产品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理财产品本身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产品体系;二是就整体而言,银行理财产品给予投资者极大实惠,值得投资者予以关注或根据个人需求从中精挑细选。

从2004年以来的3年内,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市场增长势头迅猛。自2005年人民币理财产品118种涨至2007年的1302种;外币理财产品数量则由2005年的568种涨至2007年的1760种。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对于中介服务与监管部门对产品市场的推动也有望步入健康、规范的发展轨道。袁增霆表示,中介服务机构应考虑设立理财产品风险导航系统;而对监管部门来说对投资者培训教育体系的建立则刻不容缓。

他说,“投资者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应当确保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之内”。投资者的谨慎投资行为不可或缺。

袁增霆认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投资方向及其历史表现(主要指阅读理财产品本身的说明书与合约细节);二是支付条款和红利分配与权责;最后是投资期限的起息、到期日的准确时间(其中包含信息披露、风险揭示及细节解释是否充分)。只有完成了上述“作业”,最终才能作出符合产品规律的决策。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