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上海“枣子树”素食馆

发表于2009-08-12
上海“新天地”附近有一家名叫“枣子树”的素食馆,听说这里的环境清雅独特,餐馆的主人富有爱心,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记者慕名前来拜访。令人惊奇的是,“枣子树”门前真的种着一排枣树,清翠的树枝与餐馆明净的落地窗相互掩映,在繁华的淮海路一带显露出一种别样的风格与情调。 为何种下“枣子树” “枣子树”的男主人宋渊博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物理系,1993年随台湾信义房地产到上海发展。正当在公司前景看好之际时,宋先生却突然放弃了高薪工作,卖房开办了“枣子树”素食店。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了这个抉择呢? 宋渊博的回答很有哲理:“如果说这是投资,那么我投资的是自己的人生。”事实上,枣子树的开创也改写了他的人生道路,正如他说的那样:“我已经找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也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更知道现在该做的是什么。” 身材长大的宋渊博把这归结为一种因缘。他说:“首先要感谢楼氏电子公司总经理洪健森先生夫妇的启发。1995年来到上海之后,洪健森先生夫妇让我真正接触到佛法。从此使我开始认识到,佛教并非我想象中的那样,不但非常生活化,还能帮助我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后来,我的母亲被查出得了肺癌。于是我们夫妇便到庙里烧香还愿,许诺吃素来祈求母亲康复。不料觉得吃素的感觉不错,而且上海喜欢素食的人也不少,2001年,他们便开了这家‘枣子树’素食馆,前一段时间,我们又在台商比较集中的地区――上海古北区开了一家分店。” 投资之初,宋渊博下了很大的决心,在没有其他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夫妻俩决定把上海的房子卖掉。“我们决定开素食店之初,就确立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所以,我们希望以自己的钱来投资。” “枣子树”的女主人曾芳莹毕业于台湾中央大学工商学硕士班,和丈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显得娇小柔弱。开始,她对丈夫开餐馆的想法不以为然,后来竟然在经营上唱起了主角。“我与我先生吃素已经三年了,在上海开家素食馆是希望让他们享受到素食的好处,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的平等,更重要的是让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爱,富有爱心。” 倡导绿色消费 “枣子树”是“早吃素”的谐音,宋渊博夫妇希望大家能够接受素食理念。而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女主人曾芳莹将“枣子树”布置得简洁、明亮-―小方桌,竹椅子,明净的落地玻璃,清新柔和的色调,墙壁上还挂着各种艺术作品。 “枣子树让人的感觉是这里并不是一个严肃的地方,它跳脱了传统素食馆的思维。人们往往把素餐与佛教信仰联系在一起,其实枣子树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休闲地,平易近人。我们从音乐的选择到台面的布置都是为了让客人感到轻松,另外,我们还采取的西式的格局。” “枣子树”素食馆经营面积360平方米,有100多个座位。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这里的生意非常好,顾客以年轻人居多,甚至还有几个“老外”。到下午6点钟的时候,座位已经爆满。当记者问到“枣子树”为什么受到人们的青睐?曾女士为我们做了专业的分析: “首先是因为吃素有利于健康,素食胆固醇、热量含量低,可以美容养颜,不会引起发胖,现代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对素食尤其青睐;枣子树由于本身的特色,被赋予了时尚的色彩,这样也吸引了不少群众;第三是上海市有不少素食主义者,他们来到枣子树能够吃到美味的素菜。还有些客人来这里是因为认同这里的生活化、轻松的环境。” 在具体经营上,她提出了“无烟、无酒、无蛋、无肉;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理念。据了解,“枣子树”的原材料都是绿色农产品,包括纯净水、有机茶和绿色无污染蔬菜,同时在烹调过程中不加味精。曾女士还介绍说,“枣子树”现在不仅仅是一个餐饮的概念,现在新天地一带的白领人士都喜欢来这里休闲、聊天,进行商务洽谈。 “在台湾,素食馆很普及,顾客群各种年龄段都有,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10%。”宋先生介绍说,“吃素的好处太多了。中国历史上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很深,民间有吃素的传统。从西方的价值观来说,素食除健康的原因之外,还有保护动物的重要意义。” 真诚关爱的文化 在人们的观念中,餐厅所推广的无非是餐饮文化,而“枣子树”却力求塑造“真诚关爱的文化”。在枣子树的规划中,每月盈利的40%将用于素食店的推广和再发展;15%用于到寺院参学及随喜供养的费用;10%用于兴建念佛堂;10%则用于供养出家师父;10%为员工奖金;他们全家的用度就是剩下的这15%。 当记者问道作为一个商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宋先生回答道:“提到财富这两个字的时候,或许别人都会说,你现在收入不如以前了。但我形容自己以前是贫穷的富人,而现在是富有的穷人。我收入很高的时候,需求也很大。现在我的衣物都是布制的,鞋是十块钱的,腰带是二块五的,如果在以前,这些物品都要花费一百倍的代价还不止。其实,当我们把所有的物质需求降到最低限度,生活会变得非常单纯。虽然收入是减少了,却能有多余的财富用于布施。所以,生活标准要尽量降低,只有当自己足够的时候,才有能力去布施。如果个人需求太大,自己都不够消费,怎么可能惠及他人呢?” 枣子树有两个承诺是:从开张次月起,每月提供10桌免费餐饮,与对社会有贡献的个人或团体结缘;每月为所属区域提供2-3位贫困学生的助学金。两年来,“枣子树”先后接待过消防队员、学校老师、聋哑人、以及卢湾区的孤儿,甚至还有来自西部希望小学的老师。 为什么要有两个承诺呢?曾芳莹解释道:“我们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尊师’和‘孝亲’的观念,这也是做人的基础。枣子树开张的第一餐,我们请的就是员工的父母。在母亲节和过年时,我们还给外地员工提供免费电话。另外,员工还可以积假,每年可累积一个月的带薪假日,这样他们就可以多些时间回家陪伴父母。” 宋渊博一直和员工讲:“赚钱不是目的,但必须是过程。”这过程不是说要拥有这些钱,而是给大家一个成功的榜样。“枣子树”现在有八十几位员工,每个员工吃饭都能做到一点不剩。这样的餐厅即使不是绝无仅有,至少也是罕见的。在客人点菜的时候,餐厅员工常常劝他们不要一下子点很多,因为那样会造成浪费。 关于这一切,我们可以从宋渊博先生的文章中获得最真切的感受:“我真诚地希望,这个关于‘枣子树’的故事,能让大家在掩卷之余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之所以要关心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选择了自己所要的,我们的努力才会有方向和目标。如果我们拼命挣钱,只是为了存折上的数字一天天地增加;如果我们辛勤劳作,只是为了换回一些可有可无的奢侈品......那么,我们所得到的,是否能抵偿我们为此付出的一生?我们既是人生的收获者,也是人生的投资者。事实上,不论我们所做的是什么,也不论我们主动或被动,我们都是在投资自己的人生。把握好这份投资,也就把握了我们未来的幸福。” 宋氏夫妇在上海定居已经九年,他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在问到对上海的印象时,曾芳莹笑着说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上海了:“我喜欢上海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我从小喜欢看从明初到抗战时期的小说,其中上海就拥有不少作家,比如张爱玲,我对上海有一种历史的感情。另外,既然我来到上海工作生活,我就应该就学着去爱这里,而不是等环境来适应你。现在我们把双方的父母都接过来了。” (摘自东方佛教网,http://veg.86fo.cn/html/2008-04/4831.html )
上一页|1|
/1页